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首页部门职能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助学服务就业创业心理健康党建园地队伍建设
 
  学生工作部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动态 
 
  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知识 > 正文
 
关于熬夜那些事儿
2023年09月29日 16:50    22hmc  浏览:

告别了充满压力与束缚的高三,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后,很多同学都习惯了熬夜的生活。不仅是新生,熬夜已经成为了众多大学生的习惯。同学们,你是否会在深夜刷完社交软件后仍意犹未尽?是否会追剧到凌晨仍欲罢不能?又或者因为各种考试而不得不挑灯夜读,从而熬到通宵?

无论什么原因,熬夜在当今已成为了普遍现象。那么,到底我们为什么会“熬夜”呢?

1. 被迫熬夜

如今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考试、考证、兼职、实习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在结束一天的学习或工作后,睡觉的时间也推迟了不少。更有甚者,牺牲了自己的睡眠时间去复习,赶工作,熬夜也逐步成为了他们的作息习惯。

2. 睡眠环境

休息的环境,包括灯光亮度,声音大小,甚至床垫的软硬程度、床品的舒适程度、毛茸茸的抱枕等都有可能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而因为无法轻松安然地入睡而导致的彻夜难眠,也是造成熬夜习惯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植物神经紊乱

同学们在准备考试或等待考试成绩时,容易出现精神紧绷、压力大、思虑过多等情况,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身体内分泌发生变化,植物神经紊乱,进而出现心情烦躁,失眠等症状。

除去这些“被动”式熬夜,有一类有着“睡眠拖延症”的人会主动选择熬夜,并且这个群体正在逐渐扩大,促使熬夜现象更加普遍。

那么,什么是“睡眠拖延症”呢?

睡眠拖延症(Bedtime procrastination)是指没有在任何外界因素影响下,依然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入睡。与被迫熬夜、受外界影响以及患有与睡眠相关的病症人群不同,拖延失眠的人群往往在没有外力影响下主动选择熬夜。

该概念最早在2014年由荷兰心理学家,福楼·克罗斯(Floor M. Kroese)最早提及。在我国这一概念被称为“报复性熬夜”或者“习惯性晚睡”。

虽然对于睡眠拖延症出现的频率还没有定义性的结论,但是克罗斯在早期发表的论文里证明了这种行为很可能会广泛出现。

克罗斯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伴有睡眠不足的现象,其中55.3% - 65.5%人会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就如在论文里提到的:睡眠拖延症的“病发率”在电子产品普及后尤为显著。

此外,熬夜拖延症与自控力有着紧密的联系。低自控力会触发拖延症,从而导致熬夜现象频发。自控力导致的熬夜拖延症正是如今互联网时代下,大众面对的最主要以及最隐秘的熬夜原因。

一次熬夜带来的伤害可能不足一提,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熬夜成为了习惯,身体的红灯最终会频频亮起。

所以,从读到这篇文章起,不妨开始尝试停止睡觉拖延行为,给大脑放个假。同时也请牢记:休息不是浪费时间,拥有足够的睡眠更能保证我们有效率地完成任务。

祝大家今晚好梦!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学校主页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文化与法律学院(海… | 艺术与传媒学院 | 教育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体育学院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 电子与机械工程学院 | 材料与包装工程学院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海洋学院

地址:福建省福清市龙江街道校园新村1号;电话:0591—85258505 ;邮编:350300

(C)版权所有: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