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礼物》主要讲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一位身患脚疾的男孩因不愿接受残疾的自己,整日沉迷游戏之中。这天,妈妈给他送了一只特别的狗作为礼物,男孩一开始很开心,但当他发现这只狗跟他一样也有残疾后,便嫌弃地把狗踢开了。可是,男孩发现小狗并未因为残缺与嫌弃而郁郁寡欢,它依然快乐地玩耍,在它的世界里它始终是快乐的,并且想要少年也同样拥有快乐。最后,男孩决定:在小狗的陪伴下,试着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积极向上地生活,迎接属于自己的阳光。
本文将从边门效应和现实思考两个方面去解读这部短片给我们带来的教育意义。
01:边门效应:妈妈通过“礼物”,间接教育孩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边门效应”主张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通俗来说,就是当孩子屡次不听教导的时候,不要再继续跟孩子谈大道理,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礼物》中,男孩的妈妈发现多次对孩子劝说无果后,选择用另一种间接的方式教育孩子。她想鼓励孩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于是,她送给孩子一只同样有腿部疾病的小狗。男孩在看到这只腿部残疾却乐观向上的小狗后,被小狗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深深打动,从而逐渐接受了残缺的自己。
短片《礼物》的最后,男孩内心彻底被天性乐观的残疾小狗打动了。他开始意识到,虽然自己腿部残疾,但也应该像小狗那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最后,当男孩打开家门出去的那一刻,一片暖阳照射进来,温暖了男孩,也温暖了我们所有观众的心。紧接着一支暖情音乐伴随而起,男孩走出了家门,在阳光下,和小狗开心的玩起来,这时的他终于享受到了温暖的阳光。
男孩的妈妈通过“边门效应”,借助“小狗”这个礼物,间接地鼓励孩子敢于面对不完美的自己,走出游戏这个虚拟世界,积极乐观投身于现实生活的美好之中。至此,我们看到了“边门效应”取得的良好教育效果。
02:边门效应在教育中的意义:有时采用间接方式反而能达到教育目的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场合可以通过运用“边门效应”产生积极的效果。例如:在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中,鉴于小学生的有限认知,如果老师强行跟他们讲述生活规则,他们很可能难以理解,从而达不到教育效果。这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跟生活规则有关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来理解生活规则,即运用“边门效应”,间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短片《礼物》虽然只有4分钟,但却给观众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同时,也告诉了所有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是只有一种,最适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我们学会用间接的方式去改变我们固化思维,不再陷入固有的局限之中,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