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冷漠啊。”
“你怎么不爱说话?不要这么害羞嘛。”
“你这人,哪儿都好,就是不太合群。”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总会听到以上这些话。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内向的人,他们经常会被认为是性格有缺陷。但其实我们不能这么片面、带有刻板印象地去看待这一群体,对于内向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一个人能更多地从独处中获得能量,我们就说他是一个偏内向的人。
这里简单地对内向者进行一个分类。
社交型内向者
倾向于与小群体社交,比起朋友数量,更追求朋友的质量,希望有少而亲近的密友。
思考型内向者
通常不习惯与他人分享对于事件的看法(喜好或厌恶),更偏向于内省、沉思、自我反思。
焦虑型内向者
常常在社交场合中感到难堪、不自信以及痛苦而清晰的自我意识,总是执着于担心自己是不是冷场王、会不会毁掉整个谈话、别人会怎样看自己。
克制型内向者
这倾向于在说话或行动前先思考,做事方式缓而稳,打腹稿是日常,拒绝冲动。
从以上四类内向者的行为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内向不是一个人的缺陷,而是一个人的天赋,他们往往具备更强的延迟满足能力,有安静生长的力量;他们会更加了解自己,内心世界也更加丰富;在环境不佳、成本压缩的时候,他们一个人也可以变成一支队伍;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他们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能够专注地做事,多关注自己的内心。
对于内向的人,我们也有话说:
可以时常保持沉默,但不乏洞悉事物的能力和体察他人的同理心;可以安静地享受孤独,但也能与为数不多的好友在某个静谧的午后愉快地玩闹;可以不在人群中那么耀眼,但能够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朝着心中的梦想好好努力,在自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我们要始终相信,内向不是什么缺陷,而是上天赐予你们的礼物,它不承载任何评判标准。不用太在意自己被贴上的“内向”、“不合群”等标签,外界的声音只是参考,不需要总按照他人的想法去做事,也没必要为迎合别人而强行改变自己。从容地接受内向的性格,安心做你自己就好。
最后,想将贾平凹在《自在独行》里写的一句话分享给所有内向的人: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暗藏。